楝树(拉丁学名:Melia azedarach L.),别称:紫花树(江苏)、森树(广东)等,为楝属落叶乔木。楝树高达20米。叶互生,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卵形或披针形,锯齿粗钝;老叶无毛。花两性有芳香,淡紫色,腋生圆锥花序。核果椭圆形或近球形,熟时为黄色。种子黑色数粒。喜光及温暖气候,喜肥。
在中国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云南、海南等省。木材轻软,易加工,供制家具、农具等用;花、叶、种子和根皮均可入药 ;又是行道树、观赏树和沿海地区造林树种。
落叶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分枝广展,小枝有叶痕。
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长20-40厘米;小叶对生,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生一片通常略大,长3-7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多少偏斜,边缘有钝锯齿,幼时被星状毛,后两面均无毛,侧脉每边12-16条,广展,向上斜举。
楝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庇荫,较耐寒,华北地区幼树易受冻害。在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中均能生长,在含盐量0.45%以下的盐渍地上也能良好生长。耐干旱、瘠薄,也能生长于水边,但以在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中生长较好。
播种繁殖
播种前将种子在阳光下曝晒2-3天,再放人60~70℃的热水中浸泡,适当沤制,使果皮变软,再将其揉搓,用水将果肉淘洗干净。另一种方法是在播种前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3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播种地要求排水良好、平坦。播种前做好平整圃地、打垄、碎土等工作,播种时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量为20~30g/m2,行距为20~25cm,沟深3-5cm。播种后覆土,轻轻镇压。有条件的可采用地膜覆盖,播种后10~15天出苗。楝树每个果核内有种子4~6粒,出苗后呈簇生状。当小苗长至5~10cm时间苗,按株距15cm定苗,每簇留1株壮苗即可。
水肥管理
适时灌溉:不同的育苗方式,需不同的灌溉方式,苗圃地育苗在播种后浇水,盖上覆盖物来保持土壤温度,一般不需要浇水。抽去覆盖物后,根据苗圃地的干旱情况适度浇水,做到见干见湿。营养钵育苗,无覆盖物,水分蒸发快,要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喷水一次,喷水时要做到少量勤喷。高温季节要适当多喷,阴雨天气要少喷或不喷,切忌中午高温时喷水。
合理追肥:合理追肥是培育大苗壮苗的基础,苗期追肥应以基肥为主,为使苗木生长健壮,在苗木生长期应追肥加以补充。追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应掌握分期追肥,看苗巧施的原则,即根据幼苗不同的生长时期对不同营养元素的需要控制肥料的种类和数量。幼苗期,应以氮肥、磷肥为主,以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苗木速生期氮、磷、钾适当配合,因该期苗木生长最快,需肥水最多,应加强松土、除草。苗木硬化期,应以钾肥为主,停施氮肥。
楝树害虫有楝星天牛和楝闪光天牛的幼虫蛀干、霜天蛾幼虫食叶等。
楝树苗期的病害主要是立枯病,所以在整个的育苗过程中,始终要重视对该病的防治。常用的方法有50%扑海因处理苗圃地土壤,用量为35g/平方米;0.1%-0.15%的可湿性粉剂溶液处理种子;幼苗期喷施0.067%的50%苯菌灵溶液;大苗期喷施0.33%的72%农用硫酸链霉素溶液。立枯病的防治要掌握"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苗圃地育苗发病率控制在15%以内,营养钵育苗控制在10%。
楝树苗期的主要害虫是蛴螬和蝼蛄,可在育苗前用50%的对硫磷乳油拌麦麸撒于苗床上即可。